中国区块网
行业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区块网 > 行业 >

浦东新区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分会场6G通信技术展望专场圆满举办

2024年6月26日晚,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分会场“向新出发,未来将至—6G通信技术展望”论坛在张江科学城顺利召开。本场学术年会由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移动通信协会承办,上海浦东软件园汇智科技有限公司、张江管理中心发展有限公司、6G俱乐部、上海荟诚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京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智百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浦东自主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发展促进中心、895芯领航协办。

本次学术年会活动延续了以往大会的专业化、权威性、引领性,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以大会报告、圆桌讨论形式,围绕6G通感与智能网联、可见光高速数据传输、太赫兹宽带通信等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以及6G与卫星互联网结合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等主题深入交流6G相关的关键技术,共推6G前沿创新和国际合作,为推动形成全球统一的6G标准与生态分享经验、凝聚共识。

学术年会主持人、主题分享嘉宾、圆桌论坛嘉宾合影

随着6G技术的演进,6G很有可能会采用新的无线通信技术或是未开发的频谱资源,其中以可见光和太赫兹为代表,来自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超分享了其关于可见光通信的研究成果。未来6G技术要“上天入海”,沈超教授团队也重点关注低轨卫星通信和水下可见光宽带通信,基于这两种场景,蓝绿光成为他们主要研究对象,利用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兼容低成本硅基探测器可实现低成本光互联。在基于蓝光激光的高速可见光通信研究方面,2024年沈超教授团队自研芯片速率已经接近30Gbps, 是该领域领先水平。未来,沈超教授认为探索可见光用于高速无线光通信与光互连系统是新兴方向,当然这也需要关键器件和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突破。

复旦大学 沈超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朱亦鸣教授分享了另一个近期颇受关注的技术领域——太赫兹通信。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是国家太赫兹科学技术前沿基础科学中心,在太赫兹研究领域走在前端。当前,太赫兹是人类亟待开发利用的频谱资源,以其载波频率高、带宽宽,通信容量大等优势,成为各国争相抢占的科学技术制高点。朱亦鸣教授展示了光子辅助太赫兹通信的可行性及优势,并介绍太赫兹通信演示系统。首先是基于相位调制的任意多倍频太赫兹波信号生成,可以降低传输系统成本。还有自适应任意多倍频的太赫兹OFDM信号生成,利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信号,提高系统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此外,朱亦鸣教授还展示了太赫兹通信演示的主要测试结果,验证太赫兹通信在载波频率、传输损耗、传输速率等方面的优势。

上海理工大学朱亦鸣

著名无线通信系统模式识别及智能感知专家,上海大学徐树公教授(IEEE Fellow)以《6G通感与智能网联》为题,深入探讨了6G通感的可塑性。他首先简单阐述了来自三大设备商和ITU(国际电信联盟)的6G愿景,他们的愿景中都共同提到了“通感”和“AI”。通信感知一体化已成为6G众多研究热点之一,新SaaS(Sensing as a service)被看做突破“运营商管道化”的重要抓手,通感一体成为6G重要诉求之一。徐树公教授从通感一体与无线AI内生入手,希望实现从“通感融合”到“通感算融合”的技术突破。目前,他们在自动驾驶方面探索通感算融合的应用,徐树公教授向在场观众展示了车路协同与通感算融合的可能场景,一个是在高速公路上避免二次碰撞的应用;一个是城市道路驾驶的视野盲区及闯红灯车辆场景的应用。可以说通感算融合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的一些问题。

上海大学徐树公

硕士生导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范涛博士探讨了卫星互联网下智能视觉创新应用。近年来,卫星互联网我国的救灾抢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马斯克星链计划更是引发了全球对卫星互联网的关注。范涛总结了当前卫星互联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一是卫星通道资源有限,视频数据越来越庞大,分辨率越来越高、无法高效稳定传输;二是随着应用增多,对于延时、质量要求呈现个性化需求,但不同信道特性不同,需要更加灵活的QoS技术;三是在多模态数据融合方面,多源异构格式统一难,人-物-机关联度不高、复杂场景下识别率较低;四是缺乏行业统一闭环平台,政府、企业、船员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范涛所研究的智能视觉技术或许能带来新的机遇,他着重介绍了智能视觉技术的研究成果如感知编码研究、基于背压机制的逐跳拥塞控制等,解释了基于AI自适应超融合网络传输技术,能实现多路码流在卫星等网络传输过程中,信号可靠稳定传输。以及云边协同轻量化边缘智能处理技术、多协议智能视觉数据融合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在渔船监管、海洋渔业、智慧执法、海上风电、远洋监控等场景实现创新应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范涛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诺基亚贝尔公司贝尔实验室中国区负责人蔡立羽博士从6G愿景与关键技术展望方面做了精彩的分享和深入的探讨。他首先提出了人类世界、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将在6G时代实现无缝融合的愿景,基于这个愿景,蔡立羽认为6G时代将由数字-物理融合和人类的增强来定义,未来现实世界在数字世界中被复制、模拟和自动化,为人类能力的拓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随后,蔡立羽分享了无线系统的设计原则,包括容量、可靠性和延迟、规模和灵活性三个维度,此外,可持续性、安全和隐私保护、数字包容性这三个方面是蔡博士认为的6G关键价值驱动因素。蔡立羽强调了构建6G基础设施的六个关键技术领域,分别是:(1)新频谱技术;(2)安全、信任和隐私;(3)认知、自动化和专业化的网络架构;(4)极致连接;(5)网络传感;(6)AI原生空口技术。最后,蔡立羽总结了他的观点,他认为6G的整个目标不仅仅只是做一个简单的管道,而是集通信、感知、算力和智能多位一体深度融合的网络,“我们就是要打造一个可以去感知、去思考、自动去行动的网络。”

上海诺基亚贝尔公司蔡立羽

圆桌讨论环节,上海市浦东新区移动通信协会会长王国中、上海诺基亚贝尔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楠博士、京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戴清平博士、上海荟诚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技术经理汪祥一起就前面几位嘉宾的报告内容做了深入浅出的讨论,现场嘉宾们的真知灼见引发科技工作者们阵阵热烈的掌声,现场气氛活跃。

左起上海诺基亚贝尔王楠,移动通信协会王国中、京数科技戴清平、荟诚信息汪祥

本次学术活动的顺利举行强化了移动通信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在促进6G产业链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助于提升浦东新区的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有望促进浦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